廣州中山眼科中心推出的全球首個 “眼科人工智能(AI)診療”正式向公眾開放,在探索人工智能的臨床應用方面邁出第一步。據悉,先天性白內障患者到“人工智能門診”就診,可分別接受白內障專家和“AI眼科醫生”的診療。只要將患者拍攝的眼部檢查數據上傳到CC-Cruiser云平臺,“AI眼科醫生”就可在幾分鐘內做出診斷,制定治療方案。
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新聞發言人林曉峰教授指出,“AI眼科醫生”診療決策準確率超過90%,診斷技能已達“專家級眼科醫師”水平。
“AI眼科醫生”瞄一眼 幾分鐘就有診斷結果
人工智能診室設在中山眼科中心2號樓三樓,患者可在白內障科掛一個先天性白內障的專家號,除了獲得副高以上專家診療外,還可額外獲得“AI眼科醫生”的診療。據介紹,只需將患者拍攝的眼部檢查數據上傳到CC-Cruiser云平臺,“AI眼科醫生”瞄一眼,就可以在幾分鐘內做出診斷,并對病情風險進行評估,制定治療方案。
據中山眼科中心白內障中心人工智能診療團隊負責人林浩添教授介紹, “AI眼科醫生”每天早上都開放十多個號源,目前這位“醫生”以“0元”出診。
“AI眼科醫生”可以根據眼部檢查圖像上白內障病灶的大小、致密程度、病變范圍等,進行初步診斷。“AI眼科醫生”對高精度眼部檢查圖像的診斷準確率達到90%以上,機器人對家長自行拍攝的照片和從網絡中搜索的白內障照片進行診斷,準確率有80%。
“AI眼科醫生”也會誤診。林浩添解釋,誤診情況主要是因為病人眼部檢查照片有反光,形成偽影,原本沒有白內障或者癥狀輕,可能會被診斷為有白內障或癥狀較為嚴重。這種情況下,輔助醫生通過肉眼,可以很容易撥亂反正。林浩添表示,該團隊將推出2.0版本的“AI眼科醫生”,有望進一步提高診療準確率。
AI眼科醫生這樣誕生:模擬人腦
記者獲悉,今年2月,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劉奕志教授領銜中山大學聯合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研究團隊,利用深度學習算法,建立了“CC-Cruiser先天性白內障人工智能平臺”。該人工智能程序,模擬人腦,對大量的先天性白內障圖片進行分析和深度學習,不斷反饋提高診斷的準確性。將該程序嵌入到云平臺后,通過云平臺上傳圖片,即可獲得先天性白內障的診斷、風險評估和治療方案。原創論文今年2月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雜志,以封面文章《前途遠大的機器學習》的形式發表。
基于這一人工智能平臺,中山眼科中心于今年4月底試行 “眼科人工智能診療”,由人工智能云平臺輔助臨床醫師進行診療。
很多先天性白內障病患者在成長過程中,可能會合并青光眼,要有嚴格的隨訪,往往需要專業的隨訪,才能有更好的預后,先天性白內障是探索醫學人工智能應用的重要突破口。
AI眼科醫生這樣上崗:
反復練習、人機PK
林浩添說,“AI眼科醫生”和醫學生一樣,也要經過刻苦的學習。
第一步:學看病。利用近千名各種類型的先天性白內障病例,學習如何做診斷。
第二步:人機PK。選取50個病例,讓3個不同年資的醫生與機器人同場競技。PK對手分別是:專家(有副高職稱,臨床工作15年以上)、普通醫生(主治醫師,博士畢業一兩年)、新手(臨床研究生,剛接觸眼科專業)。結果,機器人的診斷準確率與專家級差不多,高于普通醫生和新手醫生。
第三步:在有副高職稱的眼科醫生的陪伴下,為初診病人看病。
據悉,上崗后,AI眼科醫生今后或能診斷各類眼病,可為病人分診。林浩添教授表示,只需配備裂隙燈,用智能手機給疑似先天性白內障患者拍攝眼部照片,上傳到云端,駐守在中山眼科中心的“機器人醫生”可以迅速做出初審,再由專家復核,效率將提升70%以上。目前,CC-Cruiser已在 3 家協作醫院完成臨床試點應用,并取得理想效果。
AI眼科醫生:
今后或能診斷各類眼病
可為病人分診
先天性白內障人工智能隨訪平臺即將投入使用。
3~6個月內,將啟用“眼科通用型人工智能機器人”,進行常見眼病標準化分診。
一年內啟動角膜病、老年白內障、青光眼等眼科各亞專科的人工智能門診或應用研究。
將作為“分診醫生”,提高分診效率。
全球首個 “眼科人工智能(AI)診療”在廣州免費上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