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腸鏡篩查和及時的內鏡下息肉切除,可降低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和病死率。目前,臨床上常用的內鏡下切除息肉的方法包括高頻電切術、氬離子凝固術(APC)、內鏡下黏膜切除術
(EMR)、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等。而當前指南主要講述了對無蒂息肉的EMR處理,未對有蒂息肉和無蒂息肉的其他術式的處理做規范。但根據我院的經驗和文獻報道,無蒂息肉
的高頻電切術效果良好,有蒂息肉癌變率較高,即息肉的形態對于治療方法的選擇和預后密切相關。因此,內鏡下如何更好地治療結腸息肉是我們需要探討和總結的。
目前,臨床上息肉的形態分型主要有WASP分型、巴黎分型、山田分型、中村分型。山田分型是臨床上應用最簡便、最廣泛的一種,主要與有蒂無蒂相關,且各分型的癌變率不一,其并
發癥也與選擇的治療方法有關。山田分型分為Ⅰ型(呈無蒂半球形,隆起息肉與黏膜間角大于90°,色澤與周圍黏膜相似或稍紅)、Ⅱ型(呈亞蒂半球形,隆起息肉與黏膜間角小90°,
表面較紅,中央可見凹陷)、Ⅲ型(息肉有亞蒂,表面不光整呈菜花樣、棒狀或山脈狀,息肉與黏膜間角小于90°) 、Ⅳ型(有蒂,蒂長短不一,表面光整,可伴糜爛或呈顆粒狀)。
采用內鏡下APC結合高頻電刀治療的患者,其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單純采用高頻電刀治療者,且在胃腸脹氣、出血、疼痛以及穿孔等并發癥總發生率以及復發率方面均明顯低于高
頻電刀治療者。APC有凝固深度的自限性,因此在避免結腸穿孔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但因其破壞細胞結構,不能送病理檢查而成為其最大的缺點。內鏡技術嫻熟的醫生,應根據患者的
病情多方位考慮,合理、恰當地選擇治療方法。